约大牌盛会华章之马国力支持继续申办奥

10:40

编者按: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新华社推出大型纪录片《盛会华章》(点此观看完整版视频),从北京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回眸年中国首次举办亚运会,年首次举办奥运会。30多年来举国奋进的体育征途,见证了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纪录片中,许多受访嘉宾都谈到了这三大赛事对他们、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我们陆续推出纪录片嘉宾访谈,包括“双奥”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年北京亚组委秘书长、年北京奥申委秘书长万嗣铨,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年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中国香港奥委会会长、国际奥委会名誉委员霍震霆,体操奥运冠军、李宁品牌创始人李宁,原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主任马国力等。希望从他们的个人记忆中,唤起大家的集体记忆。

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奥运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往往吸引着全世界观众的目光。而在许多中国观众的记忆中,历届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电视转播画面的右上角,往往都有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的标志。

从年亚运会第一次摸索着使用录像与直播相结合的转播模式,到如今在年北京冬奥会上率先应用8k超高清等全球领先的转播技术……三十二年来,中国体育媒体也随着数次国际大型赛事的举办获得了飞速成长。

原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主任、原BOB首席运营官马国力,从体育媒体人的视角讲述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与我国电视转播技术发展背后的故事。

以下是马国力采访实录(采访时间:年9月)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年亚运会,对中国电视转播有什么特殊意义?

马国力答(以下简称“答”):90年亚运会,实际上对中国电视,不光是中央电视台,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点。

对于整个中国电视来说真的是(上了)一个台阶。如果这个亚运会不是在北京举办的话,可以想象,很多的设备、很多的人员培训、很多技术的改进……你没有一个理由,怎么开始呢?

90年亚运会我们采取的这种,演播室加上录像加上直播信号的方式,在之前没有过,中国电视没有过。那半个月对于整个中央电视台的编辑、记者、主持人,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锻炼。

国际性的大的赛事,我始终认为有两个受益方:一个是承办城市,一个是当地的电视台。你有这么一个契机的话,你才能够合全国之力来发展你自己。

问:年亚运会之后,中国的体育电视转播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最大的不同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播出时间,一个是人员的素质。

从播出时间方面来讲,在90年亚运会之前,中央电视台一周有一个15分钟,再加一个50分钟这样的体育节目,这还是在一套。而到了90年亚运会以后,才有了后来的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比汉城(奥运会)要大得多的规模的这样一个报道阵容,然后才有了后来的体育新闻,才有了后来95年的体育频道。

就电视本身来讲,它其实是一个操作性的行当,它就和开车一样,你得开得多了以后才能熟,而且开得多了以后你才能想点别的主意。所以在这里边,90年亚运会,对于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和地方电视台的各个体育频道都是一个转折点。

问:回想年北京亚运会,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答:我其实印象最深刻的,(是)达娃央宗(在念青唐古拉山采集火种)。那可能是中央电视台最早的在那么高的(地区)拍的画面,而且布置了很长时间。我还真的没有看过那么震撼的一个画面,那是我印象特别深的。

再一个就是有几个当时的运动员到演播室里边,那时候运动员也没有直播过,他们有一些话很朴实,但是(观众)一听,马上大家眼泪就下来了。

问: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失败,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答:9.23那天,我们设计了8个小时,中央电视台1套节目,8个小时的现场直播,而且我是主持人。这是中国最没有把握的一次申办,这么大张旗鼓,谁也不知道最后结果是什么。大家太想了,太希望北京能够获胜了。

那个时候那种情绪确实想(成功),(失败了)然后又很低落,但是低落了以后,你都不知道是怎么一种感觉。我一直在那走道,我平常很少抽烟,我连着点了三根烟。正好酒店冰箱里边有啤酒,我拿了三罐,连着喝了三罐啤酒。

其实我是觉得,作为传媒人士和组织申办的人,可能他们的落差比一般老百姓要大得多,因为我们那时候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老百姓一般那个时候倒还真的没有太大的激动。

图为年9月23日,马国力作为主持人正在进行转播准备工作。

问:到了北京奥运会,中国的电视体育报道到了什么水平?

答:对于我们来讲,国内的节目到了08年奥运会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整个报道规模、手段、方法……和欧美不相上下。

一直到现在,全世界没有一家电视台可以完全承担所有的奥运会主播机构的任务,这也是国际奥委会专门成立一个OBS(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的原因。因为这个,它不是说理念的问题,而是一个完完全全服务的事情。

第一,你不能有任何偏见;第二,你也不能有任何纰漏;第三,你还得要有最先进的电视技术。从主播机构来讲,中央台早已经成为它们中的一部分,但还不是核心的一部分。

图为年,马国力(左二)参加北京奥运电视信号制作签约仪式。

问:创办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缘由及其对中国体育的影响是什么?

答:还要说到90年亚运会,真的就是从90年亚运会的时候,我就觉得:第一,中国老百姓需要更多的体育直播;第二,中央台的这些人员已经能够再压一压,做出更多的事儿了;第三,90年代初,实际上中央电视台的体育部还不如广东(台)、北京(台)它(们)的节目来源丰富。因为那个时候有两三个亚洲卫星电视在上空,它们落地是靠和地方电视台(合作)来提供节目,所以它们有很多节目中央台是没有的。

后来是大概92年的时候,由于有ESPN、卫视体育台之类的(频道),我说咱们这可以了,我写了个报告,我说咱们能不能也做一个体育频道。正好我又是体育部主任,所以我有这个可能去跟台长直接沟通,然后准备了好几年,正好赶上93年底、94年,空出了一个频道,北京地区叫33频道。然后年的1月1号就开始播出。

实际上到了年的时候,5套才开始有影响力。悉尼奥运会开始各个省台就已经主动地来要(节目),(说)我都转你的5套,到了世界杯已经没有一个地方是收不到5套的。你覆盖面大了,广告就上来了,广告一上来你就有钱了,钱多了你就有钱买更多的版权。

问:作为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BOB)首席运营官,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

答:就记得那时候,从我们BOB(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的角度来讲,最担心的是天气。

因为就从“鸟巢”上边,我们大概有三架直升机。“鸟巢”就是整个奥林匹克中心,它的美就是靠从天上的镜头(来展现)。在08年之前,没几个人在天上看过,从长安街中轴线这边过来。所以在那块,我们知道很好看。

第二,如果说这个云层再低能见度不好,我们在“水立方”的西边,专门立了一个多米的塔。那时候还不像现在,找一个工程车就能达到,那时候没有那么高的工程车,只好用外国技术搭了一个塔。目的是什么呢?上边弄着一个摄像机电缆,如果说飞机飞不起来的话,我们拿这个也能弥补一下。

年9月21日,北京奥运会年世界转播商大会开幕。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BOB)首席运营官马国力(右)陪同各国嘉宾考察国际广播中心建设进展情况。新华社发(徐显辉摄)

问:中国举办的几大体育赛事对中国体育新闻有哪些影响?

答:我的感受是,每一次的大型赛事对媒体人都是一个平台,而且也是一个台阶,往另外一个(更高)平台走的一个台阶。这就可能就跟打仗一样,没有打过仗的人就不知道;没有报道过奥运会,没有报道过大型赛事的记者,你就不知道,光有理论是不行的。

所以说大型赛事绝对是对体育媒体的一个大的促进,而体育媒体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就是你的终端受众么。所以你的人员的水平提高了,你的报道方式多样化了,我作为普通观众,我就受益啊。

问:如何看待北京冬奥会的意义?

答:冬季项目的热爱和参与人数的多少,是一个国家发达与否很重要的标志。从中国来讲,恰恰又到了现在的小康,然后中间逐渐(有)很多大城市(的经济水平取得很大发展)。

这次的冬奥会我倒是觉得,未来10年的潜力,对北京的影响没准还大于08年奥运会。因为08年北京在这块都是城市的设施(建设)。现在你看,整个张家口地区未来发展得要快得多。你看(冬奥)完了以后,等到真正发展,它是从年以后开始(快速发展)。因为离北京这么近,很多人都会到那去,这是一个休闲、消费很重要的地方。

这是年11月27日拍摄的张家口市崇礼区太子城冰雪小镇(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问:未来是否应继续申办奥运会等国际大赛?

答:我做了一辈子(体育媒体人),我永远支持申办。

一定不是干砸钱往里边填,而是能够把大赛办的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说,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基于)这个目的去申办,一定还得办,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

点击此处观看纪录片《盛会华章》完整版

出品人:许基仁、陈凯星、邹声文

制片人:周杰、薛剑英、齐慧杰

监制:江红、彭东、曹剑杰

统筹:李丽、焦旭锋、姬烨

记者:江红、高萌、王楚捷、谭畅

剪辑:钱程

摄像:王保平、关成

编辑:高萌、周欣、吴博文

新华社体育部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whsftdz.com/fzls/fzls/15244.html


当前时间: